【橙盤點】他們都曾被授予諾貝爾獎,卻因各種原因回絕了

更多:上周四最大的新聞,應該莫過於Boy Dylan「拒領諾獎」這件事了。儘管這份「聲明」被一些知名媒體「轉載」,然而,橙子君在細讀它時,卻越看越不對勁:這行文、這結構,怎麼像極了當年薩特回絕諾獎時的聲明?甚至,完全是根據那篇文章所改?

雖然事實證明聲明為假,更不知道偽造聲明的人士有何居心,不過大家能信以為真也並不奇怪——以75歲的Bob Dylan的個性,老爺子堅持文中所述的理由而拒絕領獎,似乎才是合情合理的事。畢竟,從本月13號宣佈獎項至今,他都沒有什麼反應。


Boy Dylan

可憐了多年諾獎陪跑的村上春樹——同一個獎項,有人覺得是肯定,一直孜孜追求著,有人則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拒絕或逃避。不如讓我們盤點一下,歷史上那些曾拒絕諾獎的人吧。

尚-保羅·薩特

大名鼎鼎的存在主義領軍人物、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尚-保羅·薩特,應該無人不曉——哪怕你只對他和波伏娃的感情故事略有耳聞。半個世紀前(1964年),他因《嘔吐》一書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,不過他在拒領聲明中,給出了「個人的理由和客觀的理由」,如果你看過那篇偽造Boy Dylan拒領獎項的聲明,或許對這內容已足夠熟悉:

個人原因方面,薩特認為「對政治、社會、文學表明態度的作家,他獲得的一切榮譽都會使讀者產生一種壓力」,因此覺得作家應該拒絕這樣的榮譽。客觀理由方面,因薩特本人致力促進東西方文化的共存,所以對似乎已成為「西方集團」獎項的諾貝爾獎持有懷疑態度。

儘管已是五十多年前發表的言論,如今聽來,依然令人充滿敬意呢。

艾爾弗雷德·耶利內克

這位奧地利女作家的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,但她卻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。2004年被頒發這一獎項時,她也決定拒絕領取,原因眾說紛紜:身體狀況不佳;自覺無資格接受;有「社交恐懼症」……

事實上,她獲獎的確頗具爭議:2005年,瑞典文學院成員卡努·安隆德(Knut Ahnlund)便在諾貝爾文學獎公佈前提出辭職,以抗議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耶利內克。德國著名文學批評家伊利絲·拉迪什更在《時代》周報上發表評論,稱耶利內克的作品「空無一物」。不過獲諾獎的消息,還是大大增加了她的作品在國際上的銷售量,而她的半自傳體小說《鋼琴教師》,更在2001年被搬上銀幕,還獲得第54屆康城電影節評審團、最佳男女主角三項大獎。

薩繆爾·貝克特

法國作家薩繆爾·貝克特於196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。據說,他當初為了逃避領獎,居然逃到了偏僻山村中,誰知還是被記者找到。最終他決定接受諾貝爾獎金,卻依然不願現身領獎——他派出了出版商代領。如此不願意拋頭露面的作家,莫非也是與「社恐」有關?

若你以為他只在乎錢財,似乎也不是那麼回事。出生於愛爾蘭的他,因為用法語寫作,和愛爾蘭政府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友好。不想讓愛爾蘭大使代他領取諾獎而決定接受,或許也是考量之一吧。

鮑里斯·巴斯特納克

有人自願放棄領獎,也有人因為外界原因不得不含淚拒絕這一獎項,蘇聯作家鮑里斯·巴斯特納克便是一例。

他的《齊瓦哥醫生》一書經歷9年寫作,并為他贏得了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。獲獎原因是「在現代抒情詩和偉大的俄羅斯敘事文學領域中所取得的傑出成就」,而鮑里斯在得知消息並致電瑞典學院時,無疑是欣喜的:「極為感謝!激動!榮耀!驚訝!慚愧!」然而,由於該書表現出「反蘇、反人民的傾向」,不僅作品很難為國內出版社出版,贏得獎項後,他還遭遇了種種厄運。

作家協會的開除決定、同儕的批評、官方的阻撓和恐嚇……都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壓力,他只好「自願拒絕」這一獎項,甚至寫下悔過書,以逃過一劫。在痛苦和孤寂中,他度過了自己的晚年。而直到他逝世26年後(1986年),蘇聯作家協會才正式為其恢復名譽。

三位「被拒領獎」德國科學家

除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因外界原因而「被拒領獎」外,三位德國科學家也曾遭遇過這樣的不幸。1937年,希特拉曾頒布禁令,禁止德國科學家領取諾貝爾獎。

他們三位分別是發現了能有效對抗細菌感染的藥物百浪多息、而獲得193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格哈德·多马克;因研究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而獲得193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德國化學家理查·庫恩,以及因研究性激素及相關物質而獲得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德國化學家阿道夫·布泰南特。

同是獲得諾獎,有人歡喜有人愁。在向他們表示敬意或同情的同時,橙子君依然好奇,不知今年12月10日頒獎禮那天,Bob Dylan是否會延續自己的缺席傳統,繼續自由自在地「Blowing in the Wind」呢。

更多:http://bit.ly/2f7AsNB